第七天

3A 梁皓雪

余華的《第七天》是一本既現實又荒誕的長篇小說,講述了主人公楊飛死後七天的所見所聞。

在這篇小說裡,人去世後仍然有意識,活在一片虛幻的世界裡,直到火化後安息。有墓地的人將去殯儀館安息在「安息之地」,而沒有墓地的人只能前往「死無葬身之地」。主人公楊飛是沒有墓地的人,他不能進行火化。在他死後第七天裡,他遇見了不少熟人,他的前妻、以前的鄰居、他的父親等等。直到第七天,他在「死無葬身之地」裡繼續以沒有靈魂的方式活下去。

這本書的本身是荒誕的,但卻又實實在在地讓人覺得真實,因為裡面的情節不斷諷刺著現今社會的道德殘缺。

政府對於人民不斷隱瞞,甚至欺騙,只為為自己營造一個好印象。他們不經百姓的同意強拆百姓的房屋,甚至因而壓死兩位夫婦。而新聞報導裡卻說那都是百姓的謠言,還不斷讚美現今政府的管理制度。還有某個商場發生火災,政府事後謊報逝世人數,因為不想將此事鬧大。

貧富懸殊亦帶來了極大的反差以及不公。墓地一平方米三萬,有錢人的墓地都是一畝兩畝,骨灰盒都是上千上萬。而窮人的墓地只有一平方米,他們卻仍然感歎著墓地的昂貴,甚至歎息「死都死不起」。某個有錢人甚至將墓地設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的英雄紀念碑上,並利用金錢賄賂政府,用權利鎮壓記者。而窮人為自己的女友買個墓地都不得不去賣腎換取金錢。

這本書裡的事例並不止這兩三件,甚至字裡行間無不投射著現今社會的景象,無不充斥著對於現今社會的諷刺。有權有勢的人可以為所欲為,無權無勢的人只能被欺壓。這樣敗壞的風氣使現實世界變得即荒誕又冷酷。

在讀這本書的時候,我一邊同情著這些命運悲慘的人們,一邊慶倖著自己未經歷過他們的艱難痛苦。我還未成年,還未踏入社會,不需要為物質生活煩惱,亦不需要面對所謂社會的黑暗。這是我十分慶倖並且珍惜的,我並不知道我將來會經歷什麼,會否見識到社會不堪的一面,但我知道我現在能做的,就是珍惜現在沒有煩惱,溫馨快樂的生活。

作者筆下的死後世界中的「死無葬身之地」,是一個比我現在的生活更溫暖、更幸福的世界。他們因為沒有錢買墓地而無法安息,從而聚集在「死無葬身之地」,甚至身體慢慢從肉身變為骷髏,只是意識永存,好似得到永生。那裡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,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,沒有仇也沒有恨,那裡人人平等,互相關懷幫助。對於在現實世界受盡苦難的他們來說,「死無葬身之地」才是他們的歸屬。

在聖經中,第七天是安息日。或許作者是想暗示死後的人們,無論是去「安息之地」的還是去「死無葬身之地」的,都得到了安息。

(2015-2016中英文閱讀報告比賽初中中文組冠軍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